一场价值两万七的"豪赌"

河南郑州的张先生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花了26900元报名的"公务员押题班",在考场上竟连一道相似的题目都没出现。这个号称"十年命题组专家坐镇""精准覆盖80%考点"的培训班,最终让他对着试卷发懵:"这钱算是打了水漂。"

像张先生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。据**消费者协会**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涉及考试培训的投诉量同比增长67%,其中"押题班未兑现承诺"成为投诉重灾区。"报名时说得天花乱坠,考试后直接装哑巴",有学员这样形容部分机构的操作套路。

天价押题班的"障眼法"

这些收费动辄上万的培训班,往往打着**"内部渠道"**的旗号。某离职机构课程顾问透露:"所谓的押题秘籍,不过是把历年真题换个包装。"更有人发现,某机构去年押中的"原题",在公开资料库里能查到三年前的版本。

"男子26900报押题班一题没中":高价培训背后的连环陷阱  第1张

在暗访中发现,某些机构会刻意制造焦虑:"今年考试大纲有重大调整""普通考生绝对跟不上节奏"。等家长刷卡缴费后,发给学员的却是网上20元包邮的复习资料。当被问及押题准确率时,工作人员总是含糊其辞:"我们保证的是押题方向,不是具体题目。"

"包过协议"里的文字游戏

这些机构最擅长的,是玩转**合同陷阱**。仔细查看某机构的"不过包退"协议,密密麻麻的免责条款里藏着玄机:"缺勤三次视为自动放弃""模拟考未达80分不享受服务"。有学员因感冒请假两次,最终被拒绝退款。

法律专家指出,部分合同中的"押题成功率"表述存在误导。某案例中,机构宣称的"80%命中率"竟解释为"押题册80%的内容与考试相关",这种偷换概念的手法让很多消费者维权无门。

谁在制造考试焦虑?

打开社交平台,"30天零基础上岸""押题神准"的广告铺天盖地。某MCN机构负责人坦言:"我们专门研究焦虑关键词,比如'大龄失业''考编最后机会',这些最能刺激付费转化。"

更值得警惕的是新型营销套路:伪装成上岸学员的"素人种草",用精心剪辑的逆袭故事吸引关注;在问答社区自问自答制造口碑假象;甚至开发出"AI上岸规划师"等高科技噱头。

破局之路在何方

面对乱象,多地已开始专项整治。北京某区市场监管部门近期查处了3家虚假宣传的培训机构,最高开出了50万元罚单。但从业者表示:"罚款金额还不够他们两天的学费收入。"

真正有效的改变正在基层发生。杭州某公考团队推出"按效果付费"模式:基础课程免费,通过笔试后收取3000元服务费。负责人表示:"我们要用真本事说话,而不是靠押题忽悠。"

站在十字路口的考生们需要明白:考试没有捷径,那些承诺"交钱保过"的机构,可能连自己的经营资质都保不住。与其迷信高价押题,不如把26900元换成269个小时的有效学习——这才是最靠谱的"上岸秘籍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