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蘑菇头,半辈子念想

小时候,村里人总说:“去老张家蹭饭,不尝蘑菇头算白来。”蘑菇头不是蘑菇,是爷爷用老面发酵蒸出来的馒头。圆滚滚的顶部裂开三两道纹路,活像雨后冒头的胖蘑菇。柴火灶上架着竹蒸笼,白雾裹着麦香窜出窗缝,能把整条街的馋虫都勾过来。

铁锅柴火炼出的“笨功夫”

爷爷做馒头从不用电子秤。粗陶碗舀三瓢面,井水兑半碗老面引子,手指插进面盆试温度。凌晨四点揉面,面团要在炕头醒足两时辰。他说:“发面看天吃饭,夏天少醒半刻钟,冬天得多包层棉被。”灶膛里松枝噼啪作响,蒸笼盖掀开的瞬间,二十多个蘑菇头齐刷刷咧嘴笑,带着焦糖色的“蘑菇伞”往下淌蜜汁。

爷爷的蘑菇头好吃吗?藏在柴火灶里的童年答案  第1张

街坊拎着铝饭盒来换馒头,总嘀咕:“老张头,你这蘑菇头比面包店还费事。”爷爷拿火钳拨着炭块笑:“机器揉的面没魂儿,柴火蒸的馒头才接阳气。”

城里复刻不出的烟火气

前年把爷爷接来城里住,他非要在阳台砌个柴火灶。物业找上门三次,最后改成电磁炉配蒸箱。一样的面粉、一样的动作,蒸出来的蘑菇头却像打了蜡,光溜溜的不肯裂口。老爷子盯着馒头叹气:“钢锅铁灶不认人,馒头也学会摆脸色了。”

后来发现诀窍在水质。城里自来水漂白粉味冲,爷爷每次做馒头都坐公交去山脚打泉水。有次暴雨天摔了跤,还死死护着水桶说:“别洒了我的蘑菇汤!”——原来他管发面水叫蘑菇汤,说是养了三十多年的活酵母。

藏在褶皱里的亲情账本

这些年网红馒头层出不穷,菠菜汁染的、牛奶和的、包着芝士流的。带爷爷去探店,他咬半口就放下:“花架子!蘑菇头的褶子是面自己笑的,不是拿剪刀裁的。”结账时盯着价签直咂舌:“二十八块买六个虚胖娃娃?够我蒸三笼真蘑菇头。”

上个月给爷爷拍短视频,三百万点赞里有个留言扎眼:“博主爷爷的蘑菇头到底好不好吃?”老爷子对着手机较真:“让你妈买袋五得利五星面粉,按我视频里的时辰发面,蒸不好我直播啃蒸笼!”

咬开馒头看见人生

现在回老家,还能看见灶房门梁上挂着的草编盘架。二十年前装蘑菇头的簸箕,如今晒着红辣椒和野山菇。有次女儿偷啃晾着的陈年馒头,咯嘣一声硌了牙,举着牙印清晰的馒头跑来告状:“爷爷的蘑菇头变成化石啦!”

老爷子笑着往她嘴里塞新蒸的馒头:“傻丫头,蘑菇头要吃烫嘴的,凉了的是念想。”可不是么,那些坐在门槛上等馒头出锅的清晨,比任何闹钟都值得怀念。如今咬开蓬松的馒头,总能看见旧时光从蜂窝孔里溢出来,带着柴火味的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