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“没有首席产品官”变成营销策略

去年夏天,某饮料品牌高管在内部会议上甩出惊人言论:“我们不需要CPO(首席产品官)”。这个被命名为青梅不经CPO的计划,最初被外界解读为管理层内斗的产物。但三个月后,他们推出的“随机盲盒装”青梅汁爆红网络,人们才发现这竟是精心策划的“反套路”营销——用看似失控的决策机制,制造真实的用户惊喜。

消费者比产品经理更懂消费者?

传统饮料行业的研发流程,通常需要经过12道用户调研程序。但实施青梅不经CPO模式的团队做了件疯狂的事:他们把新品测试环节搬到夜市大排档,让厨师、代驾司机和醉酒顾客直接往原料桶里加料。最终诞生的“烧烤伴侣版”青梅汁,带着意外的芥末风味,意外成为年度爆款。

“我们发现消费者在真实场景中的需求,和实验室里的模拟数据相差30%以上。”研发部小林边说边展示他们的“混沌研发日志”——这些沾着油渍的手写便签,后来被做成了产品包装的限定彩蛋。

直播间里的“翻车事故”价值千万

今年3月的直播事故本该是场灾难:主播误把未过滤的青梅原浆倒进展示杯,浑浊的液体和果肉残渣引发弹幕群嘲。但团队立即将错就错,48小时内上线“看得见果肉”的沉淀款,反而吸引养生党疯狂下单。青梅不经CPO的应急处理模式,让这个“失误”创造了单日1800万的销售纪录。

市场总监老张透露秘诀:“我们给每个基层员工都配备了紧急决策器,当系统监测到社交平台异动,清洁阿姨都能直接联系生产线改包装。”

那些被CPO过滤掉的“不完美”

传统品控体系里要被消灭的“瑕疵”,在这个实验中被重新估值。有批青梅汁因为运输颠簸产生微量气泡,质检报告还没生成,电商客服已经接到老客询问:“新出的碳酸版怎么买?”现在他们的爆款梯队里,特意保留了5%的“非标品生产线”。

更耐人寻味的是用户生态的变化。在品牌超话里,有人自发整理“批次风味地图”,比较不同物流仓库出货产品的细微差异。这种本该被CPO们消灭的“不稳定”,反而催生了独特的消费文化。

反向操作背后的精密计算

看似随性的青梅不经CPO模式,实则建立在强大的数据中台上。他们的智能系统能实时抓取23个社交平台的语义波动,甚至连表情包使用频次都纳入决策模型。某次新品研发会上,90后程序员小吴突然要求添加香菜口味——这个看似荒诞的建议,其实来自对00后用户外卖订单的交叉分析。

“失控的表象下,是更精准的控制。”技术总监展示的后台数据令人震惊:他们的决策响应速度比传统流程快11倍,试错成本却降低了60%。

行业鲶鱼掀起的连锁反应

当这个青梅品牌凭青梅不经CPO杀出重围时,整个快消品行业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组织架构。某乳业巨头被曝暗中试行“影子CPO”计划,饮料行业突然流行起“产品部消消乐”运动——把管理层级消减到极致。

青梅不经CPO:一场关于“反套路”的品牌生存实验  第1张

但最有趣的变化发生在消费者端。越来越多人开始享受“开盲盒”式的购物体验,有忠实粉丝甚至在产品论坛写道:“我就喜欢这种不知道下次会喝到什么味道的期待感,这让我感觉自己在参与创造。”

这场始于“去CPO化”的品牌实验,或许正在改写消费品行业的底层逻辑。当完美主义让位于动态平衡,当标准流程败给即时响应,青梅汁罐里摇晃的果肉,似乎暗示着某种更鲜活的商业生命力正在发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