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教室里的光和热

凌晨两点半的教学楼,总有几个窗口倔强地亮着灯。张老师揉着发酸的眼角,在黑板上写下第8道例题的解题步骤,底下坐着8个自发留下的高三学生。这样的场景在教育界有个特别的称呼——授课到天亮

当老师遇到"熬夜挑战":那些"授课到天亮"的故事与感悟  第1张

"最开始是给艺考生补课,后来变成固定项目了。"在北京某重点中学教数学的李老师坦言,有次周末补习从晚七点持续到次日五点,中途叫了三次外卖,"学生带着睡袋来,写完卷子直接躺地上眯会儿"。

凌晨课堂的AB面

支持者认为这是责任心的体现。去年高考冲刺阶段,郑州王老师连续两周凌晨在直播间讲课,观看量突破10万人次。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尖锐:"凌晨三点讲课,学生眼皮都在打架,效果真比白天好吗?"

某培训机构的调查显示,通宵学习群体中72%存在白天注意力分散的问题。正在复读的小林苦笑:"后半夜老师讲的题,早上起来全忘了,只记得当时特别饿。"

健康红灯与职业困境

教师圈流传着一个黑色幽默:"熬最深的夜,吃最多的护肝片。"去年某地教师体检报告显示,长期深夜授课的教师群体中,甲状腺异常比例比普通教师高37%,胃病患者占59%。

"不是不想休息,是根本停不下来。"教龄15年的陈老师展示他的排课表:早上七点半早自习,下午四节课,晚上补习到十点,接着给网课平台录制授课到天亮系列课程,"这个月已经吃了三次速效救心丸"。

技术带来的转机

现在很多学校开始尝试折中方案。深圳某中学启用智能教学系统,把重点课程制作成15分钟短视频,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段。"就像把满汉全席改成营养快餐。"参与系统开发的赵老师比喻道。

在线教育平台推出"碎片化学习包",将传统3小时的课程拆解成20个知识点模块。北京家长刘女士发现:"孩子现在晚上十一点用平板看教学视频,反而比之前坐教室里更专注。"

重新定义教育温度

教育研究者指出,授课到天亮现象背后是评价体系的偏差。"用身体透支程度衡量教学热情,好比用加班时长考核员工效率。"某地教育局推出的"科学备课认证",将教师从低效重复劳动中解放,使备课效率提升40%。

正在试点"弹性教时"的杭州某中学,允许教师自主安排教学时段。带高三毕业班的吴老师选择每天下午1-5点集中授课:"学生清醒,我也能保证充足睡眠,最近体检指标都正常了。"

教育不该是熬鹰式的较劲,也不应是自我感动的马拉松。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,或许我们更期待看到师生精神饱满的相遇,而不是通宵鏖战后的满桌咖啡杯。毕竟,最好的教育,应该发生在头脑清醒的时刻。